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垃圾分类23年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垃圾分类23年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全国垃圾分类是谁发起?

1、全国垃圾分类是谁发起?

北京

1957年,北京市率先提出“城区将分类收集垃圾”的构想,开创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先河,也为世界贡献了垃圾分类的理念。

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、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,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。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力争物尽其用。

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的国家,但事实上,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是咱们大北京。

1957年7月12日,一篇名为《垃圾要分类收集》的文章出现在《北京日报》的头版头条。当时的北京,废报纸、旧衣服、水果皮、火材盒、牙膏皮等按照要求被分类回收,送至废品站换钱,惹得不少外国人前来取经,可谓风光一时。

到2000年6月,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桂林、广州、深圳、厦门8个城市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。这一试就是17年,效果却不尽人意。对此,很多人疑惑不解,明明中国最先提出垃圾分类,为何现在却在垃圾分类道路上步履维艰?

不难理解,1957年时的中国,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,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,但彼时的人民生活水平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。那时的垃圾分类,折射的更多的是当时民众的节约节俭意识,还没上升至环保意识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,物质文明极大发展,节约节俭意识退潮,垃圾分类很难乃至无法获得传承与发扬。

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,社会经济突飞猛进,成为世界奇迹。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峻,使得国家开始高度关注生态环保,同时也促成了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觉醒。“垃圾围城”步步紧逼,垃圾分类成为打破该问题的重要利器。

2000年启动试点,这个时间不算晚,但中国却在垃圾分类上结结实实吃了个败仗。其实,这一仗,输的并不亏,甚至可以说,发人深省。兵法曰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那么,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标准之一的垃圾分类,想要得到真正推广,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要素?

第一,社会各阶层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;

第二,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;

第三,强大的经济支撑;

第四,必要的垃圾分类技术与管理水平;第五,整个分类处理系统的良好协作。

相应的,反观国内现实:

第一,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匮乏,普及度不高,民众的认知程度不高,仅有少数人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。第二,国家层面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缺失,地方层面的相关规

早在1957年7月12日,《北京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了《垃圾要分类收集》一文,呼吁北京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。

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。

1993年,北京率先制定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》,提出“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”。九十年代中期,开始出现早期的两分类垃圾桶——将垃圾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。

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实践出现在1996年12月15日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垃圾分类23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垃圾分类23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